查看原文
其他

创造历史!这位华师男生获得国家级奖励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1-11-12

今晚

在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网络主题直播活动中

公布了本届获奖者名单

华师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

信息工程专业2016级谢锦涛位列其中

成为华师历史上第一位

获此殊荣的本科生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是依照邓小平同志遗愿,经党中央批准,于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所设立的奖项。其选拔与推荐要求十分严格,每年奖励名额在全国范围内仅100人左右,每位大学生获奖者可以收到10000元奖金以作鼓励。此奖专用于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显示出较大潜力的青少年个人,是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领域的国家级最高荣誉。


迄今,华师建校历史上唯有两位同学获此殊荣,一位是12级博士生张丹伟,而另一位就是本科生谢锦涛。



  初入科研,“撞了墙也不回头”  


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成长在物质条件相对缺乏的环境,谢锦涛较同龄人更显独立。“很早我就知道,很多东西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争取得到。” 初入大学,谢锦涛为自己设立了成为院内精英的目标。预判了各种发展可能,经过对自身兴趣与优劣势的权衡后,他选择了这条艰难的道路——投身科研。


根据师兄建议,谢锦涛开始向邓冬梅老师求教,刚打开科研大门,谢锦涛便认识到了科研工作对毅力的考验。在科研过程中,自身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他常常反复思考许久。确定“山穷水尽”之时,他才去向邓冬梅老师请教,直到弄明白问题,找到正确方法为止。


谢锦涛认为,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让邓冬梅老师选择了自己。光电学院内科研创新氛围浓厚,竞争激烈。从早到晚,导师办公室门外总是排着长长的队伍,都是前来请教问题的学生,而谢锦涛往往是来得最早、走得最迟的一个。

 


关于自己的第一篇SCI论文发表,谢锦涛直言,“这是破釜沉舟的”,他所花费在科研上的时间与精力难以计量。有时,为了攻关科研,他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学习时间。谢锦涛认为,科研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耐心,这种耐心体现在对细节认真负责的态度上。


科研过程中做无用功的情况难以避免,常常令他心生焦躁,但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坚持了下来,“就算一整天下来都做了无用功也不能灰心,第二天继续埋头干。”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常常要反复修改细节,这是一种枯燥的考验,但谢锦涛从未想过将就或放弃,他总是要做到最好。


最终,他的论文在SCI二区国际顶级光学刊物上成功发表,这一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从事科研之路的信心。



除去自身的执念,学院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也极大地推动着他努力成长。学院内对人才培养的注重、对创新人才培育平台的搭建,不断影响着谢锦涛以及其他学子们,促使他们不断突破,他的挑战杯队友陈耿鑫由衷感叹,“光电学院的科研氛围,的确是非常浓厚的。”


学院里科研创新前辈们斐然的成就与经历,无一不激励着他的科研热情。看着身边的同学在RobotMaster机甲大师、全国光电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竞赛中不断取得新成绩,谢锦涛表示:“想到学院里有那么多的人在一起努力,我是不孤单的”。


  每一份荣光都是水到渠成  


谢锦涛的研究主攻方向是激光传输特性,探索如何调制激光或者产生一种新的激光。尝试在已有条件上加入新的调制因子,通过调制因子预测激光的偏转轨迹,让激光在任意目标处聚焦,从而进行能量输出甚至穿透物体。研究成果现如今虽处于理论层面,但在不久的未来,这一成果将可能应用于军事或者生物医学领域,在军事上绕过障碍物打击敌方,或在医学上实现绕过组织的激光治疗。


那股“撞了墙也不回头”的拼劲,对科研创新的专注,让谢锦涛的科研道路结出了累累硕果。辅导员杨爽老师笑道,谢锦涛是“师弟师妹们的榜样,学院里的风云人物”。本科期间,他所发表SCI论文共13篇,影响因子达28.8,多次被国内外同行引用;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省赛特等奖;连续两年获国家奖学金,入选人民网国奖百名学生代表......谢锦涛带领的挑战杯队伍内队员陈耿鑫回忆道,“认识谢锦涛前,就常常听邓冬梅老师在课堂上提及他的名字。”


经过坚持和积累,谢锦涛的成绩可谓水到渠成。对科研机会的把握、舍我其谁的魄力和迎难而上的坚韧,都是帮助他不断向上的宝贵品质。 


(右三为谢锦涛)


在挑战杯团队内的陈耿鑫和洪仕瀚看来,谢锦涛是团队里的“中流砥柱”。队员一遇到困难,他总会立刻提供帮助,“即使凌晨一、两点微信找他,他都能秒回”。他的冲劲始终激励着其他成员,“队长这么拼,我们当然也不敢早睡,只能加倍用心”。团队内大家畅所欲言,共同奋斗。


当时,挑战杯国赛新增了答辩环节,预备展示的答辩PPT先后改了20多稿,仍未达到理想效果。当大家为找不到方向而倍感焦虑时,谢锦涛会带领队员打球,或是和大家一起去喝奶茶、吃饭,帮助大家减压。队员陈耿鑫表示,“他并不是一个给人压迫感的队长,团队氛围非常融洽”。


(从左至右依次为陈耿鑫、谢锦涛和洪仕瀚)


辅导员杨爽则在各方面的多次接触后,欣慰地发现谢锦涛的优秀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无论是在科研、学习,还是学生工作方面,他都能将自己高效率的特点贯彻到底,“我为他感到自豪、骄傲。”

 

  光环之外的成长历程  


从一个“出生在农民家庭的孩子”到如今校园内的“大神”,当拨开外人眼中的光环,谢锦涛的成长,是从一个独立的男孩蜕变为一个能力优秀的科研工作者的过程。


在一篇书写自身经历的文章中,他写下了大一刚开学时的一个故事:那时,谢锦涛只身从深圳来到陌生的广州,不懂如何乘坐地铁,他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到迷茫,“孤独,没有安全感……真的不想再体验一次了。”谢锦涛写道。


在大一阶段,谢锦涛迫切地渴望着取得突破,而能力的提升,能够让他切实感到自己与愿望逐步接近。他的愿望并不复杂,却装满了对家人的牵挂:“我希望有一天父母要去陌生的地方看望我的时候,我能开着自己的车让他们在原地等候,不用漫无目的地寻找,我希望我有自己的一套房子供给我的家人居住生活。”


(谢锦涛与兼班张建彬)


随着努力逐渐兑现为成果,他的心态也飞速地成长着,逐渐变得从容。如今,当取得新成绩时,他总是先进行反思,自问这段时间的努力是否与成绩相匹配。他不愿依赖过去的成果赚得虚名,“在我看来就相当于‘啃老本’,奖项应该给那些在那段时间努力做出了成果的人。”


在同学眼中,谢锦涛显得不善言辞,他本人则使用“独”字概括自己。他习惯了独立思考和决定,这一行事风格,来源于他对决定前的深思熟虑,“我并不是只有一腔热血,我的重要选择都是深思熟虑了很久,反复问自己’你确定吗’之后才决定的”。做决定的同时,他也总是做好了独立承受结果的准备,无论前方是阳光还是风雨。



谢锦涛接受了不止一次的校媒采访,面对令人艳羡的曝光与赞美,谢锦涛感到光荣,也很忐忑。他坦言,相比在媒体里展现自我,他更愿意选择沉默,希望能够“花时间去做出更好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社会带来直观的帮助”。对于谢锦涛而言,科研关乎个人对国家、社会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荣誉和赞美都是成果的后话。

 

(谢锦涛前往参加本次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面试)


  “去往更高的地方”  


目前研究生阶段,谢锦涛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跟随导师在光学量子成像方面进行科研,这一研究方向在未来将有可能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能够在雾霾天一类可视度较差的环境下对物体进行成像。


从本科四年到研究生,他表示自己的心态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的他,似乎找不到当年的青涩了,但提升自己的目标从未改变,未来他也会不断努力,用不懈坚持突破每一个瓶颈。回想过去,他非常感谢当年选择了科研的自己,更感谢老师与帮助了自己的兼班、队友、各位辅导员等人。


而在那篇书写自身经历的文章中,19岁的谢锦涛写道:“至于我要到哪里去,当然是去往更高的地方。”通过漫长的攀登,他将这样一句话变成了自己的真实写照。


迎难而上 坚韧不拔

成就了今日的谢锦涛

让我们继续期待

他在未来的人生阶段中

焕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往期回顾#  





采写丨尹伊 黄思哲 陈虹蓉 林欣诺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刘儒雅 何语琪 王邦耀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